7月18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的一紙約談通知,讓處于熱戰(zhàn)中的餓了么、美團、京東瞬間冷靜下來。 這場圍繞“0元奶茶”、“滿減狂歡”的盛夏補貼大戰(zhàn),似乎被按下了一個關鍵的“暫停鍵”。
【資料圖】
這次約談,監(jiān)管的目光聚焦在惡性價格競爭(如“0元購”“負價奶茶”)、主體責任強化(如商家自主定價權、騎手保障)、生態(tài)共贏構建這三大核心要求上。但這并非否定競爭價值,更像是為狂奔的即時零售賽道拉起了警示線,引導行業(yè)從短期的流量爭奪轉向長期的服務能力建設。
畢竟,即時零售這條萬億規(guī)模的黃金賽道,其價值已毋庸置疑,如今行業(y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燒錢搶灘”轉向更健康、更持久的“精耕細作”?這場約談,或許正是行業(yè)走向成熟的一個轉折點。
一、瘋狂星期六:補貼的明流與暗涌
自打京東入局,外賣戰(zhàn)場就從“黃藍”對決變成了“黃藍紅”大亂斗。
先是4月來一波兒激烈的外賣補貼戰(zhàn)、口水戰(zhàn)后,隨后5月三大平臺就被相關部門約談,被要求公平有序競爭。當時許多人都以為外賣市場的競爭熱度會慢慢下降,沒成想,事態(tài)發(fā)展卻超出預期。
據近期高盛在一篇研報中的分析,阿里巴巴、京東和美團在外賣/閃購領域的競爭強度已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其估測僅6月份所在季度,三家企業(yè)的總投資就達到了250億元。
到了7月份,外賣大戰(zhàn)又進一步升溫,開始上演“瘋狂星期六”。
據了解,自7月5日起,美團與淘寶閃購開啟新一輪外賣大戰(zhàn),通過大規(guī)模發(fā)放“0元外賣”券、滿減紅包券刺激訂單增長。具體來看:
據不久前界面新聞報道稱,僅7月12日這一天,美團的補貼額就高達3億至4億元,而淘寶閃購的補貼額更是超過了12億。此前兩周,淘寶閃購工作日補貼額維持在單日4億元左右。
當然,外賣平臺的高額補貼在短期內確實成效顯著,不僅眾多消費者受低價優(yōu)惠驅動,爭相下單,帶動訂單量激增,商家們也十分看重平臺活動帶來的龐大客流,期望借此契機提升銷量,擴大品牌認知度。
截至7月12日晚,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創(chuàng)下1.5億新高,作為“新玩家”的淘寶閃購日訂單量也突破了8000萬大關。而在三家真金白銀的刺激下,整個外賣市場總量從年初的日均1億單翻倍至單日規(guī)模約2.5億單。
高盛預計,在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個月之內,阿里的外賣業(yè)務會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美團EBIT(息稅前利潤)減少250億元。
而巨頭們寧愿虧錢也要把外賣大戰(zhàn)打下去,顯然是因為即時零售市場爆發(fā)出的潛力與商機。
要知道,即時零售的特殊價值在于,它能通過前置倉、閃電倉等本地化服務網絡,實現商品的“分布式供給”,從而滿足消費者對日用萬物的即時需求。對平臺而言,這既是帶動其他業(yè)務的戰(zhàn)略支點,也是分攤技術投入(如配送系統、調度算法)成本的必要路徑。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團、阿里、京東要死磕外賣業(yè)務,并且都傾向于通過補貼快速擴大規(guī)模。只不過,目前這一輪又一輪激烈的外賣補貼大戰(zhàn),也暴露出許多痛點,給各方都造成了沖擊。
二、再次被約談:重塑行業(yè)價值錨點
隨著外賣平臺發(fā)起的“補貼大戰(zhàn)”愈演愈烈,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多個行業(yè)協會接連發(fā)聲,呼吁平臺規(guī)范低價補貼競爭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秩序。
要知道,外賣市場給予消費者的大額補貼,背后是由平臺和商家共同承擔的。
而三大外賣平臺均利用搜索結果排序規(guī)則,即銷量越高排名越靠前,參與補貼則是獲取訂單的關鍵。這迫使商家們報名各類滿減活動,并承擔了大多數補貼金額,餐飲類商戶甚至最高需負擔約70%的費用。
為平衡平臺搜索排名壓力與經營成本,部分商家被迫采取“先漲價再打折”、減量供應、降低外賣原料品質等方式。此類行為直接侵害消費者權益并帶來食品安全隱患,但外賣平臺卻未能予以有效約束。
同時,實體餐飲小微商戶也遭受了巨大沖擊。因為這類依賴堂食生存的實體商家,其裝修投入、租金成本更高,日常毛利率也低于純外賣門店。過去能達到3:1、4:1的堂食與外賣比例,如今被外賣大戰(zhàn)逆轉至1:7,想要盈利將更為艱難。
嘉和一品創(chuàng)始人劉京京炮轟外賣平臺 圖源:微博
7月15日,中國烹飪協會曾發(fā)文指出,2025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大幅下降,其中外賣平臺“價格戰(zhàn)”式的補貼競爭是重要誘因之一。
客觀而言,當前影響尚處萌芽階段,但若平臺補貼戰(zhàn)持續(xù),可能引發(fā)系統性風險。本質上,許多商家缺乏參與平臺活動的資源與能力,卻被競爭洪流裹挾。例如有商戶反映因不理解活動規(guī)則,遭平臺業(yè)務經理未經授權私自開通滿減等促銷項目。
“過度聚焦低價競爭,會導致資源集中于流量爭奪而非服務升級,擠壓商家利潤空間,也可能忽視騎手權益保障,與‘共同富?!汀哔|量發(fā)展’的導向相悖?!?/p>
浙江數字化發(fā)展與治理研究中心方向負責人、浙大管理學院院長助理王小毅認為,反內卷的關鍵是從“搶存量”轉向“創(chuàng)增量”,平臺應從單純的流量競爭,轉向助力本地商家提升效率、保障騎手權益,將資源投入到構建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中。
因此,無論是中國烹飪協會的倡議,還是市場監(jiān)管總局的約談,都希望平臺能規(guī)范補貼行為,建立共贏機制:一方面需界定補貼邊界與合法性,抵制平臺和商家以成本價、賠錢價開展惡性競爭活動,維護市場公平秩序;另一方面應優(yōu)化平臺與商戶共擔補貼的分擔機制,構建消費者、商家、騎手與平臺多方共贏的目標。
三、不止于價格:即時零售的軍備賽
正如前面所述,當前美團、阿里、京東等頭部大廠競逐外賣賽道,其背后是對用戶即時消費習慣的爭奪,也是對未來本地生活服務生態(tài)話語權的戰(zhàn)略卡位。而在萬億即時零售戰(zhàn)場,補貼只是入場券,供應鏈效率、場景覆蓋與生態(tài)粘性,才是決定終局的關鍵籌碼。
就目前來看,阿里、美團、京東都在補貼大戰(zhàn)期間探索各自的即時零售新模式。
例如,淘寶閃購的重點在于用巨大的線上流量反哺線下服務業(yè),并希望用高頻外賣驅動電商業(yè)務向全品類大幅拓展。這種“高頻外賣激活低頻電商”的策略,本質是通過流量協同彌補本地履約短板,重構“遠場電商+近場零售”的全場景消費閉環(huán)。
而美團推出“浣熊食堂”,主要以線下投資建設的集中式外賣廚房為基礎,一方面為商家提供“拎包入駐”的條件,以拉攏更多訂單;另一方面也帶動了供應鏈業(yè)務,商家很可能通過美團旗下餐飲供應鏈平臺“快驢進貨”購買食材,以達到浣熊食堂全程可追溯的入駐要求。
京東外賣則把注意力放在了外賣供應鏈上,也主動探索企業(yè)端業(yè)務。據悉,其推出的“一站式政企用餐解決方案”已覆蓋1.5萬家企業(yè),包括中國移動、北汽、民生銀行等巨頭,整合了從商戶篩選、定制配餐到智能結算的全流程數字化服務。通過聚焦能源、金融、制造等B端剛需場景,京東能以穩(wěn)定訂單攤薄履約成本,實現差異化破局。
值得一提的是,各平臺的比拼也延伸到了騎手福利方面:
當企業(yè)競爭從“價格戰(zhàn)”、“補貼戰(zhàn)”轉向“關懷戰(zhàn)”、“信任戰(zhàn)”,最終有望實現消費者福利、勞動者權益與平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
總之,當補貼的喧囂逐漸沉靜,誰能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誰能把效率做到極致、誰能構建共生共贏的生態(tài),這三位一體的能力才是成為檢驗平臺生命力的標尺。
因此,市場監(jiān)管總局的這一次約談,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行業(yè)狂奔后的些許踉蹌。它按下“暫停鍵”不是為了扼殺競爭,而是為了幫助行業(yè)開啟一段更理性、更注重內功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