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金是公司的底牌,保險公司的穩(wěn)健發(fā)展更是離不開資本金的支持。2021年,險企在增資“補血”這條賽道上分外忙碌。1月11日,記者統計發(fā)現,2021年超40家險企通過增資、戰(zhàn)略投資、發(fā)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方式計劃補血超1300億元。
不過,并非所有險企在增資過程中都能一帆風順,也有險企出現了增資額縮水、股東退出、增資計劃夭折的情況。
中小險企“補血”需求旺盛,部分股東“大方掏錢”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有23家保險公司在中國保險行業(yè)協會官網披露注冊資本變更公告,擬增資總額約296.7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196億元增長約100億元。除了原股東直接增資,還有10家險企宣布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計劃補充資本金超213億元。
從單家公司增資額度來看,部分投資方在增資過程中“出手闊綽”。2021年6月,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出資120億元認購了中郵人壽24.99%股權,股權變更事項獲批后,中郵人壽的注冊資本將增至286.63億元,躍居人身險公司第三位。2021年12月鼎和財險的增資項目也有了結果,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三位股東帶來了64.5億元資金。
相比股東直接增資,發(fā)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方式更受險企青睞。記者統計發(fā)現,2021年共有19家險企計劃發(fā)行資本補充債券,發(fā)債總額達692億元。雖較2020年900億元的發(fā)債規(guī)模有所降低,但仍高于608.7億元的增資擴股總額。
為何險企更偏好發(fā)債?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分析指出,相對于股權增資,通過發(fā)行債券的方式增資,不會稀釋現有股東的利益、不改變股權結構,還具有發(fā)行程序簡單、發(fā)行周期短等特點。自2017年部分保險公司發(fā)行資本補充債券以來,資本補充債券因為融資成本低、流動性大、交易靈活,得到眾多保險機構的青睞。
從“補血”主體來看,中小險企是2021年增資擴股、發(fā)債的“主力軍”,多數險企在增資擴股前資本金少于20億元,如君龍人壽、利寶保險、中路保險、長江財險、中韓人壽等。對此,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分析稱,中小險企自身盈利能力弱,甚至多數公司尚未進入盈利期,自身“造血”困難,只能通過外援性資金補充資本。
提升償付能力為后續(xù)業(yè)務夯實基礎,多重因素推進險企“補血”
綜合來看,2021年險企計劃增資擴股、發(fā)債總規(guī)模已超過1300億元。
為何2021年險企忙于“補血”?滿足償付能力是首要需求,記者注意到,今年計劃增資擴股的險企中,部分險企的償付能力已經不符合監(jiān)管要求,如安心財險、渤海財險,也有險企在增資公告中明確表示,增資擴股是為提高償付能力,如利寶保險、德華安顧人壽。
償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讓部分險企面臨償付能力壓力,楊澤云表示,償二代二期工程的實施,不僅提高了一些保險產品的保險風險資本要求,對保險資金的運用按照穿透原則,將按實際投資的底層資產計算最低資本。一些投資較為激進的保險公司受此影響較大,需要補充資本。
“滿足監(jiān)管是補充資本的短期需求,長期來看,未來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保險業(yè)仍有較大的發(fā)展機會和前景,提前布局,為后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也是保險公司補充資本的原因之一。”楊澤云補充表示。
不過,依靠股東增資或發(fā)債并非長久之策,險企自身更應該蓄力“造血”。楊澤云指出,除了外源性的股權和債權融資,保險公司自身盈利的“造血”也是保險公司補充資本的重要來源。對于經營較好的保險公司,資本公積、留存收益等內源性融資也是重要的資本來源。另外,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再保險的方式降低保險公司的財務風險,防范因賠償支付較多而引發(fā)的資本不足問題。
增資額縮水、投資方變卦,多家險企一波三折
并非所有險企補血之路都能夠一帆風順,也有險企不得不面對增資計劃夭折、增資額縮水的情況。
2021年11月中恒集團公告稱,擬以不超過4.5億元參與北部灣財險增資擴股。次日上交所便向中恒集團下發(fā)了問詢函,要求其說明關聯交易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以及是否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隨后,中恒集團宣布終止參與北部灣財險增資擴股項目。
不同于北部灣財險的增資計劃落空,國富人壽面對的是增資額縮水。2021年5月,國富人壽公告稱,前五大股東均參與增資,擬合計投入資金10億元。但到了8月,國富人壽再次披露擬變更注冊資本公告,各增資股東將合計投入6.34億元。增資額縮水超3億元,相比原計劃,吉安新年企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恒大建材市場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兩家股東不再參與增資。
三星財險也出現了投資方“打退堂鼓”的情況,不過由于新的投資方補位,三星財險的增資額并沒有降低。2021年6月,三星財險公告稱,擬新增注冊資本5.52億元,全部由新增股東認繳。與2020年12月的三星財險公布的增資方案相比,上海嘉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上海天岑資產管理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兩家擬入股東退出,由曼巴特(張家港)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安徽國海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兩家新股東補位。
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投資方“打退堂鼓”,可能是因為投資方對保險市場和投資對象的期望發(fā)生改變,或投資方自身在資金籌措時出現變故。(記者陳婷婷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