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教育 >

解決實際社會問題 一零一中三節(jié)公開課交出SSI項目答卷

中國網5月10日訊(記者 劉佳 通訊員 王靖暉)綠藻叢生的少年湖,水質出現了怎樣的問題?尼古丁對斑馬魚的大腦,有怎樣的影響?課堂上的一張草稿紙,經歷了怎樣的“今生來世”……解決實際社會問題,聯(lián)手國內外學術牛人,校內教師跟蹤式指導——去年,由北師大中國基礎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牽頭的SSI Learning(Socio-scientific Issues Learning),即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在北京一零一中落成,首批成員學校囊括全國37所中小學,該項目圍繞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復雜社會性問題開展。時過一年,5月7日,“以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促立德樹人”基地校校長研討會,在北京一零一中召開。一零一中三節(jié)公開課,交出首批SSI項目答卷。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科學提升部主任林靜致辭(圖片來源/北京一零一中)

社會是“出卷人” SSI項目是“答卷人”

活動當天,81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教師走進一零一中課堂,分別觀摩、聆聽由金梓喬、賈婧婧、趙燕帶來的老《“水潤一零一”之校園水質分析與治理方案》《“腦神經科學”之利用全腦成像技術探究尼古丁對斑馬魚腦的影響》《“垃圾分類”之一零一中學校園草稿紙的蛻變》三節(jié)課程。實景呈現SSI項目的“打開方式”。

在校園湖畔旁,金梓喬進行“水潤一零一”之校園水質分析與治理方案設計一課,從學生生活的問題出發(fā),通過簡易水質檢測的方法,深入研究學校湖水水質變化的根源。通過探究科學,針對校園水綿的問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設計解決方案,以親身實踐回應自己所關注的生活現象,讓學生與教師一同探究,解答心中的疑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在英才學院的腦科學與認知實驗室,賈婧婧進行了 “腦神經科學”之利用全腦成像技術探究尼古丁對斑馬魚腦的影響一課。同學們在實驗室里利用光場顯微鏡觀察斑馬魚神經系統(tǒng),聯(lián)系生物學技術前沿方法,期待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回歸基礎神經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用科學助力社會性議題的解決,從而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和弱勢群體。

在多媒體教室教師發(fā)展中心,趙燕進行了“垃圾分類”之一零一中學校園草稿紙的蛻變一課,學生分組分別進行了對北京市垃圾分類項目的研究結果,圓明園垃圾分類現狀研究的結果,一零一草稿紙的循環(huán)模式設計,課堂上小組形式呈現研究報告,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去年3月,SSI項目正式立項。這一基于復雜社會性問題,以科學技術為抓手,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性學習方式,為包括一零一中在內的全國37所學校都帶了新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在首批37所全國中小學成員校名單中,北京一零一中校長陸云泉任聯(lián)盟成員??傂iL,項目以一零一中國際部為聚點,隔周召開一次項目學科教師例會,每月一次項目督導教師與學科教師例會,每周規(guī)定課時,專時研究。目前,學校共有包括《水潤101(海綿校園)》《如何推動低碳生活-北京市垃圾分類》《以AI控制鍵盤判斷帕金森癥》等6大選題,項目專門配置項目督導、學科導師和學術導師。

最新動態(tà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