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劑次!7月14日,我國疫苗接種劑次數(shù)字再次刷新,全國約50%的人口已接種。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后,是全國各地上下一心的重視和緊鑼密鼓的工作。
全民免疫屏障構建如火如荼,但有一些地方卻操之過急,行之粗暴。近日,為加速接種,部分地區(qū)出臺了一些“原則性”的舉措,“未接種疫苗不能進入公共場所”“未完成接種暫緩入學”,諸如此類層層加碼的防疫標準,讓應接盡接變了味,讓好心防疫的政策失去了溫度。
加速新冠疫苗接種,出發(fā)點無可非議。眼下,雖然國內已趨于常態(tài)化,但在全球,疫情仍然以燎原之勢在肆虐。從廣州到瑞麗,變種病毒“兵臨城下”,此起彼伏的數(shù)據(jù)都表明,要鞏固如今防疫成果,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挑戰(zhàn)仍不可掉以輕心。
無論是保持社交距離,還是戴口罩,都是在傳播端對疫情加以限制,要想恢復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接種疫苗才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于己,是保護生命健康的基礎護盾;于他人,是切斷病毒傳播的重要手段;于社會,是構建免疫屏障的必經之路。
故此,推進全民接種新冠疫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利民利國的好事,但也需要遵守原則。提升免疫群體占比,執(zhí)行過程不能一刀切;“應接盡接”是疫情防控的基礎要求,但不能忽略“知情、同意、自愿”等基本原則。
接種疫苗,對于普通大眾是何樂而不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為全社會的“免疫屏障”添磚加瓦。但也有少數(shù)體質特殊者,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若以公共資源作為要挾,既妨礙了這部分人群的正常生活,也違背了最基本的原則,越過了公共治理的權力邊界。
不管是與入學考核掛鉤,還是用日常出行做籌碼,抑或是用口誅筆伐來道德綁架,變了味的防疫政策,體現(xiàn)了地方政府在應對防疫工作的懶政思維,一句“對你好”忽視了不可抗力下的各異需求,一句“原則上”則是為自己偷懶尋求庇護,引起爭議后再來開脫。
疫情防控,是一場人與病毒的賽跑,核心是人,是人的生命、人的感受、人的體驗,是為民眾的日常生活帶去安全感,既要有速度,也要有力度,更要有溫度,這考驗著各地在公共治理方面的精細化能力。
防疫工作若摒棄初心,只顧埋頭完成任務,通過層層加碼的方式一刀切,將防控疫情與日常生活割裂開來,便是違背了初衷。畢竟,接種疫苗的意義是有利于健康,讓大眾的生活逐漸恢復常態(tài),而不是讓部分群體因為個人身體的不可抗力,生活在諸多不便之中。
不容放松的疫情形勢下,新冠疫苗是對自己負責接種,需要爭分奪秒完成,但無論是加速接種,還是防控疫情,各地相關部門都應嚴守權力邊界,用科學、人性化的方式去對待,尊重那些無奈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