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面積不大的操場里,二三十個孩子正在“跑圓場”。 楊杰英 攝
中新網(wǎng)太原4月11日電 題: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另辟新路:既要“唱念做打”也會“說學逗唱”
作者 楊杰英
山西太原,4月的清晨氣溫微涼,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在面積不大的操場里,二三十個孩子正在“跑圓場”。這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一項基本功。學校三樓的一間教室里,十幾個孩子正在練習快板。這是中國傳統(tǒng)曲藝的一項基本功。
十幾個孩子正在練習快板。這是中國傳統(tǒng)曲藝的一項基本功?!罱苡?攝
近日,記者跟隨山西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三晉人大代表采風行”太原活動采訪團一行,在探訪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時看到上述場景。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黨支部書記王小東(最右)向記者介紹學校情況?!罱苡?攝
事實上,“戲曲+曲藝”基本功,是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非遺班”的孩子們都要學習的課程,也是王小東探索出的一套新教育模式。
王小東介紹學校的文化交流情況?!罱苡?攝
王小東,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黨支部書記,山西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太原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國家一級編劇、一級導演、高級講師,2018年度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干人才,太原市、迎澤區(qū)兩級人大代表,太原市第十三、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學生正在練功?!罱苡?攝
“一個是‘唱念做打’,一個是‘說學逗唱’,戲曲和曲藝是不分家的。俗話說藝多不壓身,我想讓孩子們多學點,掌握更多的本領,畢業(yè)更好就業(yè),也能更好地傳播傳統(tǒng)文化。”在談到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的初衷時,王小東坦言,作為文藝工作者,就是要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多可能性。
今年13歲的王震正在表演?!罱苡?攝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其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1957年的太原市戲劇學校。在60多年的辦校歷程中,晉劇表演藝術大師丁果仙曾任名譽校長,牛桂英、郭鳳英等名家曾登臺任教,田桂蘭、高翠英、郭彩萍、謝濤等“梅花獎”演員均出自這里。
然而,這所“袖珍”學校卻長期面臨著生源不足、師資短缺、就業(yè)難等困境,作為山西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太原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國家一級編劇、一級導演的王小東,積極探索破解難題之道。
在創(chuàng)作中國優(yōu)秀兒童劇《褐馬雞與少年》、晉劇現(xiàn)代戲《花落花開》《守護夕陽》這三部反映“老中青三部曲”的優(yōu)秀劇目之外,王小東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曲藝人才的培養(yǎng)上。他長期致力于非遺項目傳承與保護,在學校主導開辦非遺傳承班,培養(yǎng)戲曲、曲藝人才。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學生正在表演戲曲?!罱苡?攝
今年13歲的王震,就是王小東意外“撿來”的寶。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小東看出王震眼神中的靈氣,便動員其學習戲曲。兩年的藝校生涯,讓王震從一個跟著父母從安徽來山西打工的小孩到后來入選中國戲曲小梅花獎,改變了命運。
“孩子有天賦,這也得益于小東的慧眼識珠。小東很有想法,也敢于創(chuàng)新,將戲曲和曲藝進行新的融合。”2000年,著名快板表演藝術家劉培安被王小東邀請到學校任教。他告訴記者,當前的曲藝人才呈現(xiàn)青黃不接之狀,而現(xiàn)在太原藝校正在著力培養(yǎng)綜合型曲藝人才,并大力向外輸出。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組織團隊赴俄羅斯進行文化交流。資料圖 馬志剛 攝
此前曾擔任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的王小東,對晉劇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與晉劇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前的孩子們學晉劇,就只是學晉劇,從藝之路越來越窄,畢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名家,所以我就想將戲曲和曲藝融合在一起,孩子們的出路會更寬。”按照王小東的設想,將戲曲和曲藝融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想將更多的非遺項目帶進課堂,為中國曲藝市場培育更多綜合型人才。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組織團隊文化交流活動。資料圖 馬志剛 攝
王小東的想法在社會中逐漸被印證。近年來,山西大力發(fā)展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許多旅游勝地都會推出一系列展現(xiàn)當?shù)匚幕厣那榫皠?,如《又見平遙》《又見五臺山》等。“我們培養(yǎng)的孩子們很受市場的歡迎,在許多景點的情景劇及一些本土曲藝社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孩子們不僅能養(yǎng)活自己,在經(jīng)過市場錘煉后,還精進了技藝。”提到學生的就業(yè)前景時,王小東頗感欣慰。
“此前我們參與過一些與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動,受到很高的評價。未來,我們除了著力培養(yǎng)綜合型曲藝人才外,還想做一些助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的事。”在王小東看來,近幾年山西的文化精品不夠多,需要創(chuàng)作更多極具山西特色的劇目,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魅力。(完)